Happy Ending

那个在玻璃包厢里抽烟的男人

还好他留下了,我相信他能把德国队带会巅峰,不一定是冠军,但一定踢得漂亮

夏天喝咖啡:

写在前面:


我知道,在这样一届世界杯后,你有100万个理由黑勒夫


我同样不想为他开脱


今天的尤阿希姆·勒夫,的的确确是全体德国球迷心中的罪人


毕竟是他创造了德国队在世界杯上的历史最差战绩


但我并不想在这里分析勒夫犯下的种种错误


如果你此时只想把这个人千刀万剐、乱石砸死,那我建议你不要再往下看了


因为我不仅是一个伪球迷,还是一只情怀狗


我并不想分析什么


我只是想把这两天回忆起的许多东西写下来


——————————————————————————————————



我一开始就对勒夫没有好感。


2006年世界杯之后,克林斯曼辞去帅位,并宣布由勒夫接手之后的工作。我那时一头雾水,问我的小伙伴,勒夫是哪号人物?小伙伴说,就是那个老跟克林斯曼站在一起的助教啊。


我努力搜寻了一下自己的记忆,模模糊糊地找到了这个人的身影。


黑头发,穿着白衬衣,手表戴在右手上,但因为老低着头,脸长什么样已经记不清了,倒是记得他好像老是拿着根铅笔,在一个本子上记啊记的。


一想到这儿,我顿时无比失望,不禁对着小伙伴脱口而出:“那个样子的人,怎么能当主教练呢?”



在我的心目中,一支球队,尤其是一支传统强队的主教练,必须要看起来足够霸气,足够威严,要往那儿一站,就能目光如炬,震慑四方。


勒夫,显然不符合。


他在那时就有咬指甲的习惯,有时还咬铅笔。他的表情永远是担忧的,目光永远是躲闪的,浑身都透着那么点儿不自信。


甚至一直到2010年世界杯开赛前,北京青年报出的世界杯特刊上,依然把勒夫描述为“站在克林斯曼背后的男人”,似乎他只适合幕后,而非台前。



事实上,许多人对于勒夫这种“懦弱”的印象一直持续到德国队小组赛第二场对阵塞尔维亚时才有所改观。


在那场比赛中,克洛泽在开赛后不久被红牌罚下,塞尔维亚趁机打入一球,波多尔斯基射飞了点球,德国队最终0:1落败。


上半场由于不满裁判的判罚,勒夫先是扔掉了自己手中的记事板,接着又在场边摔了水瓶。


他一共带了6名锋线球员去南非,那场比赛他派上去5个。



这个画面成为了那届世界杯上一个经典的镜头,人们第一次看到了这位“好脾气先生”的“暴脾气”,看到了他冷静背后的那一点癫狂。


更重要的是,人们看到了他掩藏不住的求胜欲。


如果说这段小插曲只是个前奏,那么随着4:1英格兰,4:0阿根廷两场大比分比赛的结束,媒体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位曾被他们“低估”了的教练。


那一年,勒夫发着烧,在伊丽莎白港纷飞的大雪中指挥完了德国队在世界杯上的最后一场比赛,这支“历史上最年轻的德国队”,最终拿到了第三名。要知道,博彩公司那年给德国开出的冠军赔率仅位列第七。


那一年,无数德国球迷为他疯狂,有一支乐队还给他写了首歌,名叫《尤阿希姆,给我希望》(Gimme Hope Joachim)。


那一年,勒夫在媒体的笔下走上神坛。



然而,仅仅是两年后,他便跌回了谷底。


2012年欧洲杯,勒夫在对阵意大利前的突然变阵让德国队的锋线失去了锋芒,尽管下半场及时调整,也依然无法挽回败局。勒夫在赛后面对媒体时表示,输给意大利的责任由他承担,但球迷和记者依然无法饶恕他,鉴于意大利随后在决赛中0:4不敌西班牙,德国队的失利更多地被看做是战术原因,而非实力原因。


媒体是无情的,他们昨天能给予你多么华贵的王冠,今天就能让你堕入多么黑暗的深渊。


大家都说,是勒夫让德国队没有拿到那个“理应拿到的奖杯”。



也就是从那届欧洲杯起,勒夫对媒体有了戒备。克林斯曼担任主教练时,记者们总是更喜欢勒夫,因为他对待媒体的态度更温和。但是经历了这两年的起伏,勒夫大概也明白了为什么当年的克林斯曼如此讨厌媒体。


他开始谨慎起来,但媒体并没有放过他。


2014年,德国队在加时赛2:1击败阿尔及利亚,随后又以1:0击败法国,晋级四强。


但是这两场比赛却让德国媒体气到爆炸,他们不停地问勒夫:“您对比赛真的没有一点不满意吗?”



《明镜周刊》在2014年半决赛之前刊登了一篇名为《那个陌生的德国人》的文章,里面详细描述了勒夫与媒体之间微妙的关系。


文章里有这样一段话:在西班牙媒体都还没有责难博斯克的时候,德国媒体却在不停地指责勒夫,说他对阿尔及利亚踢得不好,对法国踢得也不好。


在他们眼里,勒夫的每一个选择都是错的。


他应该让克洛泽首发/他太依赖克洛泽了


他踢得太保守了/他不该这样创新


他应该给厄齐尔更多发挥的空间/他不该任人唯亲


他不能只带一个高中锋/他应该多备几套战术


……


或许德国足球的人才这两年真的是井喷了,慢慢地每个人心中都有了一套自己的“最佳阵容”,只要勒夫排出的阵容与自己预期的不符,网上就会涌现出各种指责的声音。既然球员是黑不得的,那就黑教练吧,反正只要踢得不好,总有一口锅是教练的。


那一年,只要你稍稍留心一下这些报道和互联网上的声音,就不难发现,德国队主教练很可能是世界上最难的工作。


毕竟总有一些人巴望着你犯错。



慢慢地,我发现自己错了。


德国队主教练并不是世界上最难的工作。


恰恰相反,这可能是全世界最简单的工作。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你经常会在网上看到这样的言论:


“勒夫这几年就是在吃德国青训的红利,他自己贡献啥了?”


“2014年夺冠的班底还是克林斯曼留下的,德国足球改革也是克林斯曼发起的,勒夫就是靠着克林斯曼加上点瓜迪奥拉的思路赢的冠军。”


“要不是当年弗里克给球员们做定位球练习,勒夫怎么可能撑到今天?”


“克洛泽拯救了他!”


“穆勒拯救了他!”


“克罗斯拯救了他!”


……


我的天啊,原来德国队主教练这么好当,什么都不用干,每天躺着吃吃红利,把前人留下的队员派上场就可以了,反正每到比赛时,自然会有一位肤白貌美大长腿的队员来拯救你。


这工作,简直比迪士尼的公主们还轻松!



事实上,从2014年之后,我就常常想一个问题:勒夫为什么不在赢得世界杯之后退休?


你看人家克林斯曼多聪明,2006年拿个第三就闪人,让有些球迷至今还在呼喊,勒夫比克林斯曼差远了!勒夫快下课,克林斯曼快回来!


难道他不懂急流勇退的道理?


难道他是贪图国家队主教练这个头衔?


难道他是怕辞职后找不到下家?


我想到过无数个理由,又把这些理由一一否决,到最后,我只能用一个理由来说服自己:


在追逐理想的道路上,他还想走得更远。



在我看来,勒夫是一个很浪漫的教练,他的终极目标不是赢,而是赢得漂亮。


他看不上卡佩罗的1-0主义,他不喜欢龟缩防守和摆大巴,他骨子里有股傲气,他想要自己的球队在赛场上拥有绝对的统治力,让对手永远猜不透套路。


我一直不认为勒夫追求的是“传控”,如果你看过2008年和2010年的比赛就会明白,他的防守反击打得照样行云流水,利落漂亮。


勒夫曾在采访里说过,他不喜欢定位球,因为定位球最容易出“意外”。


他追求的是“控制”,他想要把比赛的每一分钟都攥在手心里。


正是这样一种非常理想主义的信念让勒夫的德国队成为了“22年来最好的德国队”,但也正是这样的信念,让勒夫的那股傲气慢慢变成了固执。



平心而论,这种固执有时能带来一点好处。


2010年,在俱乐部表现欠佳的波多尔斯基和克洛泽都得到了征召,在媒体们纷纷猜测这两位球员即使进入国家队也只能做替补时,勒夫明明白白地告诉他们,一定会让他们首发。


2014年,媒体质疑勒夫让克罗斯顶替厄齐尔出任前腰的决定,毕竟那时克罗斯的世界杯经验相对欠缺,但勒夫依然选择了信任。


然而,固执终究是有代价的,当你的对手都选择改变而只有你选择故步自封的时候,摆在你面前的也只有死路一条。



我并不想为勒夫洗地,他在这届世界杯的确犯了太多的错误。如果将输球的责任转换成百分比,他要为此承担至少60%的责任。


但我不想看到他就此离开。


因为我一直相信,勒夫是一个懂得如何在失败中寻求转变的人。


2008年欧洲杯,德国队艰难地以小组第二的身份出线,面对状态火热的葡萄牙。


在此之前,由于小组赛第二场输给了克罗地亚,德国队面临出线危机,最后一场面对东道主奥地利,德国队虽一球小胜,但勒夫遭遇禁赛,弗林斯也因伤病确认无法上场。


另一边,葡萄牙小组赛前两场皆胜,提前晋级,主力队员得到了充分休息,可谓是以逸待劳,媒体为葡萄牙开出了六成的胜算,多数人认为德国队无法在这届杯赛中走得长远。


就是在这样的重压之下,勒夫选择了改变。


他解放了波多尔斯基和巴拉克的进攻能力,修正了左边路的防守问题,并选择继续信任之前处在舆论漩涡中的小猪。


那是我看球至今,最喜欢的一场德国队的比赛。


场上风起云涌,玻璃包厢里却云淡风轻。勒夫坐在高高的看台上,隔着玻璃,像一位棋手一样观察着棋盘。对手的棋路他已经了然于心,他所做的就是看着自己的战术一步步实现。


比赛进行到第90分钟时,葡萄牙开始疯狂反扑,德国队门前风声鹤唳,勒夫起身,点了一支烟。



这个镜头给我留下的印象如此之深,让我从此都再没法开口黑他。


原来他面对压力时会如此焦虑,原来他并没有看起来的那般自信。


破旧立新,很可能是每一位足球教练所面临的最艰难的挑战。许多人喜欢“求稳”,因为改变一旦失败,做出改变的那个人必将成为千夫所指的对象。


2008年是勒夫作为德国队主教练执教的第一次大型杯赛,是新老交替、更衣室动荡的一年。如果他们最终输给葡萄牙遗憾出局,球迷也不会有太多苛责。


但他没有“求稳”,他选了一条风险更大的路。


原来他并不像人们以为的那样胆小。



我现在无法预知勒夫未来的选择,他有可能选择辞职,从此远离和德国足协的恩怨情仇,也远离媒体和公众的压力。


但如果他选择留任,我会选择再相信他一次。


勒夫接手德国队时是46岁,媒体叫他“少帅勒夫”,说他俱乐部成绩灰暗,执教经验不够丰富。今年,勒夫58岁,他的经验已足够丰富,但他也走到了需要打破自身局限的转折点上。


我希望他这一次依然有勇气做出选择和改变。


我希望他依然是那个在玻璃包厢里紧张到抽烟,却最终还是赢下了比赛的男人。




——————————————————————————————————


后记:


勒夫最终选择了留任,德国足协也选择了信任


可以想象,留任意味着压力,也意味着转机


究竟是身败名裂还是绝处逢生,大概2020年就会见分晓


期待一个崭新的开始


也希望这支球队永远忠于理想,永远面对现实

评论
热度(266)
  1. 共8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H.E | Powered by LOFTER